物理教师的人文素养 扫二维码继续学习

第三部分 物理教师的人文素养

四。物理学的人文价值

1.物理学为人类描绘了衣服科学的世界图景。

(1)物理学的研究拓展了人的时空范围。扩展了人类的事业,使人类逐渐超越了狭隘的自我中心而越来越认识到世界的统一性。

 

[展开全文]

二。自然科学范型及其扩张

1。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

(1)笛卡尔和培根

笛卡尔(1596-1650)“我思故我在”0--自然的数学化;-=-演绎

培根(1561-1626)知识就是力量。归纳

(2)伽利略(1564-1642)

经验与理性相结合;定量的数学方法与测量相结合;限制研究范围。

(3).牛顿的综合

牛顿建立了经典理学体系,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

欧几里得几何学+亚里士多德的逻辑+伽利略的科学方法

1687《自然科学之数学原理》

蒲伯(1688-1744)的诗:“自然及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,上帝说,让牛顿去吧,于是一切恍然开朗!”

天不降牛顿,万古如长夜。

3.自然科学的扩张

17世纪经典物理学的卓有成效的解释力和应验性,迅速转化为气候工业革命的巨大文明成果。自然科学以强势的价值观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,并派生出“唯科学主义”的价值观。

(1)将是否运用数学作为近代科学形态与科学水准的基本标准

(2)科学的人生观是至尊唯一的人生观。

4.唯科学主义及其现代危机

(1)自然生态危机;

(2)社会伦理危机

精致的利己主义者-这个名词是由北大中文系钱理群先生提出的,定义如下:我们的一些大学,包括北京大学,正在培养一些‘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’。他们高智商,世俗,老到,善于表演,懂得配合,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。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,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。:马尔库塞《单向度的人》

5.对现代危机的认识

(1)产生现代危机的根源不是科学本身抑或科学精神造成的,而是“伪科学主义”。

(2)唯科学主义本质上是违背科学和科学精神的;

(3)“科学的负面效应”“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”这种说法欠妥,正确的说法应为“滥用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”

三。科学与人文关系的重新审视

1.人们对科学的“误解”

(1)误以为科学就是技术,因此只知道科学的实际应用产生的物质价值,而不懂或轻视其精神价值;
(2)片面看待科学,认为科学与价值无关;

(3)武断地认为科学不包含人性,无视科学历史形态中人文主义的思想前提。

---------泽中误解极容易走向“反科学”

2.科学究竟是什么?

(!)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--解释和预见

(2)科学是一种探究活动---市政,理性和臻美

(3)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--普遍性,共有行,无私性,有组织的怀疑主义(默顿)

3.现代人文精神

从科学本质来看,科学和人文并非平行发展的两翼,而是有着深刻关联的对立统一,而这统一于现代人文精神。

现代人文精神以科学精神为几点,以尊重人的人文主体性,实现自由人性为理想,人与人,自然,社会和谐相处,互利共生的新人文精神!

4.现实意义

(1)在一个社会无孔不入的时代,需要理性地发展科学技术以实现社会的现代化,造福人类;

(2)面对道德沦丧,技术滥用等社会现实,需要科学计生为基础现代人文精神的引领促进人的现代化;

(3)科学教育要进出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,弘扬现代人文精神,促进学生全面,健康,和谐。

科学和人文分离是认为造成的~~

[展开全文]

物理教师的人文素养很重要,因为物理学的人文价值很高,科学、高科技、生活都应用到了物理学,所以物理教师必须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,这样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。使学生在后天环境影响条件下通过实践内化品质。一个好老师一定是一个精神富足的人,既体现了较高的人文素养。

[展开全文]

“科学与人文”介绍的内容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。科学的开始就是西方的人文,是自由的学问,今天弘扬的科学精神,不必再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层面上突出弘扬科学的特异性,而应该在科学与人文合一的层面上,进行综合的整合。

 

 

[展开全文]

通过学习“近代科学的起源”,对科学的发展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近代科学是在基督教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,东方的技术成就也帮助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。而近代科学诞生的一个基本的标志就是自然观的出现,他包含了自然物与人工物之间的区别与消除。还包含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,他还包含了关于世界图景的基本预设:他是数学化的,他是原子化的,它是由普遍规律来控制的。

 

 

 

[展开全文]
任课老师
  • 马亚鹏,宁夏银川九中教科研室副主任,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。银川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,银川九中骨干教师。曾获宁夏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、宁夏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、全国优质课大赛二等奖等20余项市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;参编物理教育研究著作五部,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,多篇论文被《人大复印资料》全文转载。
    更多